首屆“考古科學大會”在河北陽原泥河灣舉辦

來源:
藝網(wǎng)資訊
發(fā)布時間:
2023-08-01 06:57:49
分享至:

摘要:首屆“考古科學大會”在河北陽原泥河灣舉辦

        由中國科技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荆茖W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河北省文物局共同主辦,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共陽原縣委、陽原縣人民政府、河北泥河灣遺址群保護區(qū)管理委員會、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承辦的“考古科學大會”于7月29日-30日在河北陽原泥河灣舉辦,來自全國70余家考古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參會。
 
       從1921年科學發(fā)掘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開始,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已經(jīng)走過了百年歷程。百年以來,考古學不斷吸收、融合相關學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形成了獨立的學科體系。考古學所揭示的人類活動遺跡及遺物,在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方面居功至偉。在邁向第二個考古百年之際,召開考古科學大會,旨在梳理考古科學的理念、方法及目標,探討中國考古學的歷史與未來,聚焦考古學與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建言獻策、貢獻力量。
 
 
       開幕式上,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長張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中國科技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荆茖W出版社)董事長胡華強,河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張才,河北省張家口市副市長劉海峰致辭,開幕式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羅向軍主持。
 
 
開幕式現(xiàn)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在書面致辭中強調了考古科學取得的系統(tǒng)性重大收獲,提出要圍繞重大學術課題開展多學科聯(lián)合攻關,密切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考古學與科學技術的深度融合。
 
  他指出,近年來,我國在考古工作的調查發(fā)掘、資料整理、價值闡釋、文物保護和展示利用等方面,形成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范式,科學技術正成為考古學前進發(fā)展的關鍵推動力。科技考古各領域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形成了自身的理論話語研究體系,不斷提高著考古學的研究水平,擴展著考古學的研究外沿。各種科學研究手段深度介入田野調查、勘探、發(fā)掘、整理全過程考古工作,為解決重大學術課題起到了重要推進作用。
 
  他強調,要運用科學技術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發(fā)現(xiàn)和分析能力”這要求我們不斷深化考古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應用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化學、地學、物理學等前沿學科的最新技術分析古代遺存,從中盡可能多地提取重要信息,為探索中國境內人類起源、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fā)展提供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jù),不斷拓展對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
 
 
主題報告現(xiàn)場
 
        大會主題報告由中國科技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靖笨偨?jīng)理閆向東、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雷興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呂紅亮分別主持。
 
   河北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區(qū)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文瑞回顧了新時代河北考古工作情況和重要收獲并展望了未來河北考古發(fā)展方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闡述了對“考古科學”概念的認知,探討了“考古學”與“考古科學”“科技考古”之間的關系,分析了“中國特色的考古學”或“中國考古學派”的特點和局限性,提出未來考古科學體系將在“考古科學”和“應用考古學”兩個方向分別拓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以研究實例展示了通過各種新興前沿學科的滲透和運用,更加精確地揭示了古代遺存的面貌和特征,更廣泛地提取了考古遺存包含的多樣化信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沈睿文教授闡釋了考古學的人文屬性與任務。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教授以“加強考古學科國際化建設 推動文明互鑒高質量發(fā)展”為題探討了西學東漸與近代考古學的傳入、考古學研究的轉型等問題。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陳洪海教授以考古學專業(yè)教學體系的幾點思考為題,探討了研究視野的宏觀性、研究目的的理論性對考古學專業(yè)的要求以及研究領域的精細化、研究技能的專門化會對考古學專業(yè)帶來怎樣的影響等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員強調史學的本質不是求真與再現(xiàn),而是解讀與建構,通過對史料的解讀與建構不斷重構具有時代性的滿足時代需要的歷史敘述與歷史記憶。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陳勝前教授反思了當前中國考古學面臨的主要任務,其中包括與透物見人考古推理相關的理論建設、人文視角的研究、世界視野、進一步發(fā)展考古學的應用體系等。隨著中國深海科學與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中國深??脊艖\而生,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宋建忠研究員介紹了自2018年中國深??脊攀状握{查以來的重要收獲和重大意義。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回顧了“建筑考古學”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結合學科特點、研究實踐和時代要求,對中國“建筑考古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提出思考與展望。
 
 
分組討論現(xiàn)場
 
        接下來大會以史前考古、歷史時期考古、科技考古與專項研究進行了分組報告和討論。在“要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科學布局,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lián)合攻關,拓寬研究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qū)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大會閉幕式現(xiàn)場
 
       閉幕式由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主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作大會總結發(fā)言。他指出本次會議共有10位專家做了主題演講,還有很多學者、同行在分組會議上做了報告和交流發(fā)言。與會學者圍繞考古學的科學性,傳統(tǒng)考古學與科技考古的關系,考古學理論建設,考古學國際化建設,考古學教學體系建設等議題進行了專題發(fā)言。還就人類起源與史前文化、農(nóng)業(yè)與文明起源、考古與科技融合等眾多考古學科未來的發(fā)展問題進行了分組討論。大家暢所欲言,建言獻策,達成多項共識。
 
       高星研究員強調,本次會議是在中國考古走過百年艱辛起步與輝煌發(fā)展的歷程,進入即將大展宏圖、騰飛發(fā)展的第二個百年的關口舉辦的。會議旨在梳理考古科學的理念、方法及目標,在總結過去百年考古歷程的基礎上,對我國未來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提出思路與建議,為處在世界考古科學中的中國考古學定位,同時聚焦考古學與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以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的歷史機遇條件下,起到承上啟下引領和前瞻的作用,實現(xiàn)考古學科行業(yè)向成熟的考古科學的轉變,這就使考古學在我國成了具有重要學術地位和社會意義的學科,在國際學術界成為具有引領性、方向性的學科,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提供助力。
 
 
會議期間考察了泥河灣遺址群和泥河灣研究中心。

 
大會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