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chǎn)——清西陵

來源:
藝網(wǎng)資訊
發(fā)布時間:
2022-09-15 17:06:13
分享至:

摘要:世界文化遺產(chǎn)——清西陵

世界文化遺產(chǎn)——清西陵
作者:趙興坤  
       易州大地古有靈秀之區(qū),其“山勢自太行來,巍峨聳拔、脈秀力豐,峻嶺崇崗,遠拱于外,靈巖翠岫,環(huán)衛(wèi)其間,迄下山崗無數(shù),如手之有指,每兩崗間平坦開拓處,諸陵在焉……”(清·孫鼎烈《永寧山扈從紀程》),它就是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易縣城西永寧山南麓,自1730年至1915年的185年間,陸續(xù)營建起了以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3座妃園寢、2座親王園寢、1座公主園寢、1座阿哥園寢,共14座陵寢為核心,寺廟、行宮、營房等建筑為附屬,單體建筑多達432座,兆域涵蓋800平方公里的龐大陵園。長眠著4位皇帝(雍正、嘉慶、道光、光緒)、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親王、2位公主、6位阿哥,共計80人。它是我國距今年代最近,保存最完整,建筑門類最齊全,歷史原真性最突出的清代皇家陵墓群。在這里史與今對話,山與水交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實例見證。
地臻全美的泰陵
      泰陵是清雍正皇帝的山陵,是清西陵中建設最早,規(guī)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葬雍正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泰陵的營建奠定了后世東、西兩大陵區(qū)并立的格局。
        雍正帝另辟西陵陵區(qū),非議頗多:一說雍正改詔篡位,葬于康熙景陵旁心虛不安;二說清世宗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另辟陵區(qū)為突出自己。其實這與史實并不相符。據(jù)《工科史書》記載,雍正在傳諭廢掉九風朝陽山陵址時曾明言:“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guī)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于是再派和碩怡親王允祥和福建總督高其倬另選陵址,終在雍正七年于易州擇得上吉之壤,風水說帖中言:“(天平峪)乾坤聚秀之區(qū),陰陽合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形勢理氣諸吉咸備,洵為上吉之壤。”雍正覽奏后又諭:“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數(shù)百里,且與古帝制典禮有無未合之處,著大學士九卿詳悉會議具奏。”大學士和九卿查閱史料,列舉禹、漢、唐等朝帝王遠離祖先另辟陵區(qū)的事實后覆奏:“今泰寧山天平峪萬年吉地,雖于孝陵、景陵相去數(shù)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與京師密邇,同居畿輔,并列神州,其地實未遙遠”(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西陵檔案——《大學士九卿臣馬爾賽等謹奏為遵旨謹議事》)。于是,雍正帝采納大臣的建議,最終將皇陵建于易州。泰陵興工于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于乾隆元年(1736年)。其坐北朝南,背靠永寧山,占地8.47公頃。在長達5華里的神道上錯落有致的分布五孔拱橋、石牌坊三座等74座單體建筑,所有祭祀禮儀設施一應俱全,雖歷經(jīng)三個世紀的風雨剝蝕,氣勢依然如故。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崩于圓明園,年58歲。乾隆二年三月初二日葬泰陵。“世宗暴亡”為清代八大疑案之一。
中規(guī)中矩的昌陵
        昌陵為嘉慶皇帝和孝淑?;屎螅ǖ拦獾凵福┖显崃辍2炅曛凡⒎羌螒c帝親選而是太上皇賜予。1796年元旦,乾隆遵照自己先前許下的諾言,在做滿60年的皇帝后,將皇位傳給了兒子嘉慶帝,但退位仍訓政。并在嘉慶元年(1796年)下旨將先前自己西陵的吉地賜給兒皇帝嘉慶建壽宮。昌陵于嘉慶四年(1799年)興工,嘉慶八年陵工告竣。
        整個昌陵依“外照泰陵,內(nèi)照裕陵”而建。整體外觀輝煌壯麗,與泰陵比肩。且隆恩殿、寶頂規(guī)模超越泰陵,更加巍峨。
        昌陵隆恩殿地板摒棄以往皇陵鋪墁金磚的傳統(tǒng)做法,改用采自河南,見方62厘米的紫花石(又叫豆瓣石、花斑石)墁地,該石質(zhì)地堅韌,圖案色彩豐富,色澤鮮艷,高貴奢華。近看紅、紫、綠、黃,五顏六色相間相襯,華麗而不妖艷,遠觀多彩的圖案像春花競艷,草木崢嶸,又如竹筍拔地而出,似春蠶生動活潑,若繡球富貴榮華,同白云朵朵簇擁,如豆瓣儒雅秀美,陽光照射下,如寶石五彩紛呈,愈襯隆恩殿之富麗堂皇。
        昌陵寶頂封土下掩埋的是一座佛雕藝術(shù)的寶庫。據(jù)現(xiàn)存樣式雷圖檔可知,昌陵地宮完全仿照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而建,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滿雕經(jīng)文佛像,儼然一座精美的地下佛堂,佛國的世界。
外簡內(nèi)奢的慕陵
         慕陵位于龍泉峪,葬有道光皇帝及其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
        慕陵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間,占地45.6畝,單體建筑27座。規(guī)模雖小,但卻別具一格,外簡而內(nèi)奢,是耗費奢靡的典型代表。
        道光陵因“地宮滲水案”由東陵寶華峪改建于西陵龍泉峪,道光十二年破土興工,道光十五年工程告竣。慕陵在改建中充分吸取地宮滲水的教訓,選擇了高平之地。并遵循“總以地臻全美為重,不在宮殿壯麗,以侈觀瞻”的理念,并依據(jù)地勢的特點,對陵寢規(guī)制再次進行了革新,裁撤了大碑樓、石像生、明樓等諸多建筑。道光帝認為,東陵寶華峪陵寢地宮浸水,是群龍鉆穴,龍口吐水所致。于是在慕陵隆恩殿及東、西配殿中用金絲楠木雕做大量的木龍,請龍上天,布滿天花藻井,從而形成了「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奇特景觀。不僅如此,還在梁枋、雀替,亦雕做眾多游龍和蟠龍。滿堂雕龍張口鼓腮,噴云吐霧。殿門一開,幽香撲面,沁人心脾。
        慕陵三大殿(隆恩殿、東、西配殿)采用楠木成造、陵寢圍墻采用的磨磚對縫干擺灌漿、琉璃門改做石牌坊等一系列做法,加大了工程難度及耗費,加之兩建一拆的經(jīng)歷,道光兩次建陵耗白銀440萬兩,為清陵耗費之冠。“慕陵”陵名本應由嗣皇咸豐命名,但道光帝越俎代庖,生前留旨默定,為有清特例。
簡約時尚的崇陵
        崇陵位于清西陵金龍峪,是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和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合葬墓。是中國封建王朝皇陵之絕唱。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無嗣而終,慈禧太后為便于垂簾聽政,特指定醇親王奕譞次子載湉繼皇帝位。1875年改年號為光緒。
        光緒帝在位期間,不甘作亡國之君,在維新派人士推動下,進行了戊戌變法。因變法觸動了上層官僚集團的利益,最終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發(fā)動政變,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壯年光緒帝在瀛臺涵元殿崩世,終年38歲。
        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退位之時,崇陵尚未完工。根據(jù)民國政府清室優(yōu)待協(xié)議甲項第五款,崇陵由民國政府出資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1915年崇陵工程告竣。
        崇陵經(jīng)清末和民國兩期建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隆恩殿木料采用質(zhì)地堅硬的銅藻、鐵藻且梁架之間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頂,亦使殿內(nèi)愈加美觀;陵內(nèi)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建筑地基使用水泥等等。崇陵在西學東漸影響下諸多近代新材料、新技術(shù)和新理念的綜合運用,無疑使其成為了當時時尚建筑的典范。
        除上述4座皇帝陵外,各帝陵的后、妃陵寢亦各具特色。如昌西陵有清陵獨一無二的回音壁、回音石;慕東陵陵內(nèi)院中院;崇妃園寢夜盜珍妃墓的離奇故事等等。其中,泰東陵無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
 “甄嬛”福地—泰東陵
        泰東陵是清宮影視劇《甄嬛傳》中熹妃(甄嬛)人物原型——孝圣憲皇后的皇陵。清西陵3座皇后陵規(guī)模之最,占地56畝,為清代最標準的皇后陵。
        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時生弘歷(乾隆帝)。雍正元年(1723年)被封為熹妃。雍正八年(1730年)鈕晉為熹貴妃。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乾隆帝繼位尊封為崇慶皇太后。乾隆侍母至孝,以天下養(yǎng)母42年,孝圣享盡了人間的福祿壽,是名副其實的有福之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二十三日,86歲的鈕祜祿氏溘然長逝。同年四月二十五日辰時葬入泰東陵地宮,時至今日這位母憑子貴的人生贏家,有福之人,仍安祥的長眠在泰東陵萬年吉地的佛國世界之中。
        泰東陵開后陵隆恩殿月臺上設銅鹿、銅鶴;東暖閣建佛樓;地宮內(nèi)雕刻經(jīng)文佛像三個首創(chuàng)。尤其是隆恩殿內(nèi)東暖閣所繪的貼金萬福流云圖,更是罕見藝術(shù)珍品。
        總之,清西陵以它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旅游等綜合價值。于1961年首批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20年榮膺國家5A級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