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總督蔣攸铦家族與保定滿城

來源:
藝網(wǎng)資訊
發(fā)布時間:
2023-03-02 05:43:33
分享至:

摘要:《直隸總督與保定古城》之十一直隸總督蔣攸铦家族與保定滿城

《直隸總督與保定古城》之十一 直隸總督蔣攸铦家族與保定滿城

吳蔚 

     在保定滿城區(qū),一直流傳有關于蔣大人及其家族的故事,眾說紛紜。那么這個蔣大人到底是誰

蔣攸铦生平

      蔣攸铦(1765—1830)字穎芳,號礪堂,漢軍鑲紅旗人。先祖由浙江遷遼東襄平,從清軍入關后立籍直隸省寶坻,但蔣氏家族卻世居保定滿城縣。蔣攸铦天資聰穎過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改庶吉士,授編修,先后充任福建、貴州、陜西等省考官,后遷御史,江西按察使,云南、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江南河道總督,兩廣總督,四川總督,在任內察吏安民、興利除弊、頗有政績。道光二年(1822),召授刑部尚書。道光三年四月五日(1823年5月15日)蔣攸铦以刑部尚書授直隸總督。

      原來直隸久旱,一百多個州縣受災,糧價昂貴,官民凋蔽,農民難以糊口,整飭與調劑兩難。蔣上任后,首先抓賑災。六月,一面上奏皇帝請求賑災,“以直隸連年災賑,見值久旱繼潦,田禾受傷,恐糧價日昂,農民艱于口食,請截南漕四十萬石,存天津北倉,以備緩急”。得到朝廷批準。這時,永定河因大雨連綿,水勢異漲,北三工、南二工及北中汛先后出漕漫灘,形勢非常危險。他一面赴工地督辦防汛,一面上奏“奉職無能,致屢經(jīng)漫口”,自請?zhí)幏?。正趕上方興直隸水利,以守制丁憂的江南河道總督、署工部侍郎張文浩管理此事,他奏“請飭文浩趕工查勘,以免貽誤”。道光認為其“所奏不為無見”,“但永定情形與南河異,卿仍應留心,不可以張文浩熟悉河務,遂全然諉卸也”。將直隸治河的責任硬壓在“不諳河務”的蔣攸铦肩上。不久,北運河亦有漫口,照成案,由各廳汛賠修。經(jīng)過一番努力,他們修復了永定河南二工金門閘,又挑挖出水減河,筑護村堤埝等,各處險工平穩(wěn)度汛。他又奏請查辦災務。全省百佘州縣先后報災,蔣攸铦奏請飭部速撥賑餉銀一百二十萬兩,經(jīng)費銀六十萬兩,用于賑災。十一月奏“永定河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始建堤工,嗣因下游受淤,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河已六徙。此后沙積淤停,去路不通,屢有旁溢之患。近見河流北趨,方冬水涸,尚不免潰堤蟄埽,若不籌備,來年汛漲可憂。因勘估減水閘、越堤工程,請于浙江、江西、湖南、江蘇、廣東封存款內,提銀五十萬兩,解交藩庫,以備支發(fā)”。經(jīng)部議準行。十二月奏,“災欠州縣,來春青黃不接之時,須商販流通,以資接濟,請將奉天(今遼寧)米船,暫免納稅。至災重之區(qū),春耕未齊必須展賑者三十八州縣,不可使災黎失所,又不可多糜帑項,臣極意樽節(jié),尚需撥銀二十萬兩”。得旨全部采納其建議。道光四年(1824)二月,請修永定河閘壩,以工代賑。這次賑災共用銀二百萬兩,可賑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是有大批災民逃荒出關,扶老攜幼,堵塞路途。道光切責蔣攸铦,飭令所在有司加以禁止,毋玩視民瘼。蔣攸铦據(jù)實上奏:“近海東南一帶,積水之區(qū),至今未涸,災民得賑后,仍赴奉天等地營生,禁之適必擾民”,道光只好放行。張文浩補江南河道總督,派工部侍郎程含章同蔣籌辦畿輔治河工程。他們詳加查勘,不久蔣攸铦指出直隸治水的重點有9處:東淀、西淀、大清河、永定河、子牙河、南運河、北運河、天津???、千里長堤,此9項工程刻不容緩,請求先撥銀一百二十萬兩,次第開工治理。他的奏請得到批準,開始治河工程。光緒《畿輔通志》在《河渠略》中收錄程含章《總陳水患情形疏》《擇要疏河以纖急患疏》《論漳河不宜筑堤書》,并且同時收有蔣攸铦等具名合奏的《治水大綱疏》,傾注了蔣攸铦的心血。這年夏,被賞加授協(xié)辦大學士仍留直隸總督任。為給清廷擴大征收,蔣攸铦奏請將其所查七萬余頃荒地向地方招墾,控制了私墾、私征、借名霸占土地等弊事。又請將熱河道、承德府官員三年撤回,與內地道府官員進行對調,或另聽補用,以防尾大不掉,滋生事端。道光五年(1825),御黃壩以南運河河道淤甚,江廣各幫糧船留滯者達一百九十余萬石,無法全部盤運北來,而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又多古淺新淤,難以順暢通船,道光帝擔心至冬令時節(jié)逾加難行,若北風驟起,必將糧船連串凍阻于內河,命蔣攸铦速想辦法。蔣攸铦千方百計把滯留漕糧接到直隸境內,受到皇帝嘉獎。五月,蔣攸铦再次對千里堤的防護進言,汛期將近,為防重蹈覆轍,提出了六點建議:(一)責成各防汛官員盡職盡責全力防守;(二)責令地方官民維護修繕;(三)嚴禁亂占、妨礙河淀,以便蓄池;(四)酌設交叉河道的垡船;(五)添設汛弁水手,并移駐防汛人員;(六)對面臨險情的河道工段處,應建有防護圍墻,并筑防風堤段,以防大汛。此六項明確兩淀垡船,衩夫,移改管河員弁駐所,添建巡防堡房等措施,得到清廷肯定,并責成有關官員及地方紳士百姓,嚴守不怠。對盡心職守者,不可埋沒其功。這道長堤直到今天仍為保護天津市、津浦、京九鐵路以及海河下游廣大地區(qū)的安全,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對家鄉(xiāng)治河所做的貢獻,是不應忘懷的。

      一品大學士

      道光五年(1825)六月,清廷命協(xié)辦大學士直隸總督蔣攸铦為大學士,仍留直隸總督任。在其六十大壽時,清廷賞賜道光帝御書“宣勤篤祜”匾額、福壽字及壽佛、如意、冠服等物,并拜體仁閣大學士。“體仁”即躬行仁道?!吨芤?middot;乾》“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春秋左傳·襄公九年》“是于《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享,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體仁閣為太和殿東廡正中之閣,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改稱體仁閣,順治三年(1646)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毀于火,當年重建,閣坐東面西,為上下二層,黃琉璃瓦廡殿頂,面闊9間,進深3間,坐落在崇基之上,下層明間為雙扇板門,左右各3間為檻窗,一碼三箭式直欞窗每間兩扇。上層樓7間,四面出廊,前檐裝修斜格欞花槅扇28扇,明間辟門前出階。凡散館,清書試翻譯、試詩賦均于此。曾收藏清代各朝御容,后為清內務府緞房。由此旗人蔣攸铦以自己的突出政績成為文官之首——正一品的大學士。到道光五年十月二十八日(1825年12月7日)蔣攸铦方被召回京,任直隸總督二年六個月。

      蔣攸铦被召回京后,任軍機大臣上行走,管理刑部。后以回疆平叛贊劃之功晉升為太子太保。道光七年(1827)授兩江總督,晉太子太傅。九年(1829)病卒。蔣攸铦精敏強識,與人一面一言,盡管經(jīng)歷數(shù)十年后仍記憶不爽。一生勇于任事,不曲意奉迎,尤長於察吏薦賢,任內所舉各級官吏后多以事功名節(jié)而著稱。蔣攸铦著有《勸民息錢歌》《繩枻齋集》《黔軺紀行集》。其子編撰《繩枻齋年譜》存世。

      有一個問題很值得注意歷任直隸總督中,在直隸總督任內升任為正一品官員的共有6人,即:那蘇圖、蔣攸铦、琦善、訥爾經(jīng)額、桂良、李鴻章。其中唯一一位任體仁閣大學士的直隸總督則是道光朝的蔣攸铦。要研究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大學士。大學士為官名,唐天寶初,于崇玄署(管理釋道的官署)置大學士一人,由宰相兼領。至德時,于集賢殿書院置大學士。貞元時罷,為文學著作之官。五代后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北宋時設置漸廣,多系優(yōu)禮大臣的官銜。明太祖廢丞相,仿宋殿閣學士制設立,以大學士充皇帝顧問。至明中葉遂即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官品雖低而實握宰相之權。清代雖提高品級,官至一品,職任反不重要。雍正中設立軍機處,此后大學士的職權就為軍機大臣所替代。惟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中資望特高之大臣者,仍授大學士作為榮典銜。盡管如此,清代大學士仍是內閣首腦,正一品,居文官之首席,人們習稱大學士(包括協(xié)辦大學士)為“拜相”,極受尊崇。

      大學士都以紫禁城內皇家宮殿建筑殿閣名入銜,明設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無定員。清乾隆十年(1745)以后,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入銜。三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閣(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均為清代故宮內建筑,大學士以紫禁城內皇家宮殿建筑殿閣名入銜,表明皇帝對朝廷股肱大臣在形式上的尊崇倚重。清乾隆十年(1745)以后規(guī)定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協(xié)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文臣最高的官位,除少數(shù)例外,漢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如上述6位在直隸總督任內升任正一品的官員中,那蘇圖授領侍衛(wèi)內大臣,成為加封最高武職銜的直隸總督;李鴻章則因鎮(zhèn)壓太平軍和捻軍被清王朝依為“中興之臣”而升為文華殿大學士——各大學士之首;其余四人中琦善、訥爾經(jīng)額、桂良皆系滿人,蔣攸铦是旗人??梢钥闯?,包括方觀承、曾國藩、袁世凱等五十一位漢人直隸總督在直隸總督任上都沒有熬到文官之首——正一品的大學士。

      家族居滿城

      據(jù)《滿城縣志料》記載:“蔣攸铦,號礪堂,原籍襄平人氏。曾任直隸總督、兩廣總督、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惟其先世墳墓皆在升賢村西,雖未入籍滿城,取幼時必游釣于此,故在寺內讀書耳”。

      又據(jù)定居北京的蔣氏后裔蔣龍光先生出示提供的譜牒,記載有蔣攸铦五世祖蔣毓英遷至滿城縣楊家佐村,蔣攸铦自幼在該村寺院讀書。升賢村即楊家佐、柳家佐村,寺即楊家佐村玉川寺,俗稱三教堂。由此斷定生活在楊家佐村的這個蔣大人就是蔣攸铦,蔣家稱之為“中堂老太爺”。

      埋葬在滿城的蔣氏先人:

      蔣毓英,字集公,以蔭生知泉州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人得臺灣,督撫會疏交薦,遂調臺灣知府。既至,經(jīng)理三縣疆域,集流亡,勤撫字,相土定賦,以興稼穡。臺灣固有學宮,制度未宏。二十四年,與巡道周昌拓而大之。又設義學,教子弟,勗以孝悌力田之道,一時稱良吏焉。二十八年,升湖南鹽驛道。士民告留,不得,建祠以祀。舉家遷滿城,康熙四十六年(1707)卒。蔣毓英為蔣龍光先生之八世祖。生子國祥。

      蔣國祥,字夢村,歷任南康同知、長盧鹽運使。為蔣龍光先生之七世祖。生子韶年??滴跷迨四辏?719)與毛德琦同訂《廬山志》并重新刻版印刷桑喬《廬山紀事》。為挖掘搜集資料,“身歷目睹”,跑遍了廬山南北,但他吟詩較少,僅存一首《木瓜洞》詩:“匡山最絕處,廠屋托幽遐。面面峰爭起,時時日照斜。石沖泉嘯虎,樹逼路驚蛇。道士今何在?煙蘿老木瓜”。曾為雍正乙卯補刊本《三命通會》作序。(序文略)

       蔣韶年,字臨皋,遼寧遼陽人。隸漢軍鑲藍旗,官江蘇布政司理問,遷山東平度州知州。著有《吏隱集詩鈔》四卷。乾隆丁巳長盧鹽運使蔣國祥以事謫戍軍臺,其子韶年,屢求代父不得。壬戌五月,出塞省父,慟哭求臺帥,帥憐之,為奏請,果獲諭旨。其父歸,尋卒,韶年旋亦放還。乾隆五十四年(1789)卒。為蔣龍光先生之六世祖。有二子,為五祖,長子攸欽,次子攸铦。

      蔣攸铦(1766—1830),字穎芳,號礪堂。為蔣龍光先生之五世祖,家中稱“中堂老太爺”。有子霖遠、蔚遠。

       蔣蔚遠(1802—1860),清漢軍鑲藍旗人,字濂孫,一作廉生。道光進士。道光二十八年(1848)起歷任山東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等職。咸豐元年(1851),升任貴州巡撫。當洪秀全進軍長沙時,他發(fā)兵援湘。四年興農民起義軍進軍四川,他督兵鎮(zhèn)壓失敗,革職留任。九年苗民起軍攻陷丹江廳,他憂懼成疾,未幾病死。為蔣龍光先生之四世祖。撰有《繩枻齋年譜》。

       二世祖蔣哲生,曾任山東道臺。祖輩兄弟七人,其祖父蔣向云為長,任候補鹽大使,1913年卒。以上八世均葬于滿城。

     至今楊家佐村流傳著許多蔣大人的軼事:楊家佐村西有“蔣家墳”,昔日墳體高大,翠柏蒼松,埋葬的就是蔣攸铦的祖父,司姓為其看墳后定居這里。蔣氏祠堂由司洛金、司洛良管理,司洛鵬搬到臨村吳家莊去看守蔣家墳(吳家莊在楊家佐村西,離蔣家墳較近)。蔣大人攸铦自小生活在楊家佐村,住在村南玉川寺(三教堂)孔子殿里讀書,在諸多同學之中,他最受先生的疼愛和器重。據(jù)老人傳說,夜課結束后,學生陸續(xù)從屋里走出來,等到蔣大人攸铦時,頭和兩肩頂有三盞燈,唯有先生能夠看到,知其以后必能成大器,于是將畢生所學悉數(shù)傾授之。

      有一天,夜課放學,先生突然發(fā)現(xiàn)蔣攸铦身上只剩兩盞燈,急忙將他叫到僻靜處問之:“你是不是干了什么傷天害理之事”?蔣大人攸铦被問愣了,說:“沒有哇,我一直按圣賢之意處世,豈敢造次”。先生讓他好好想想,蔣攸铦左思右想,還是想不出什么來。后來腦袋嗡了一下,他拍了拍腦門,“先生,有這樣一件事情,張家老五要我替他寫一紙休書,我雖然寫好了,但還沒有給他送去,是不是與此有關嗎”?蔣大人說。先生趕忙讓他拿出來仔細看了一遍,嚴加訓示,燒掉休書并罰蔣大人跪在孔圣人像前懺悔。三天后,蔣大人攸铦三盞燈再現(xiàn),先生的心總算才放下來。

      從此以后,蔣攸铦更加勤奮讀書,學業(yè)有成,赴京趕考,金榜題名。他愛民如子,體貼民意,在任直隸總督時,曾下令免去滿城縣羅家井村的賦稅,村民感恩戴德,為紀念蔣大人,改村名為永安莊。他還拿出自己的養(yǎng)廉銀用于維修小時候讀書的玉川寺(今楊家佐小學)。

      蔣攸铦由于自幼生長在民間,深感百姓疾苦。相傳在任直隸總督時,他光宗耀祖,衣錦還鄉(xiāng),到村里祭祀祖宗、看望親屬及眾鄉(xiāng)親,不管后來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四川總督,還是刑部尚書、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官居一品,位極人臣,每次回家鄉(xiāng)探親,都是到滿城就下了轎子步行,一路走到村里。進村步行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視的敬祖習俗,蔣大人在尊重先祖和本地區(qū)的禮俗方面,可謂典范。據(jù)了解,這些年中,蔣家后人也多次到滿城探鄉(xiāng)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