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紫河套和古城保定古玩業(yè)

來源:
藝網(wǎng)資訊
發(fā)布時間:
2023-01-17 06:08:43
分享至:

摘要:昔日紫河套和古城保定古玩業(yè)

昔日紫河套和古城保定古玩業(yè)

吳蔚文/ 圖

      城隍廟,馬號,紫河套是昔日古城保定的三大市場,而紫河套則以經(jīng)營古玩業(yè)享譽華北,為西大街增添了諸多文化風采和軼聞。

      “紫河”之名

      紫河套是一條地處城隍廟街和原楊淑胡同(略相當于今稅務(wù)角北,北口至東大街西口、西大街東口)之間的不規(guī)整小巷,分主巷、叉巷兩段。主巷南北走向,北端北接瑯瑚街,東拐是叉巷,連通楊淑胡同,中段迤西段有一短巷通城隍廟街,南端為一小廣場,廣場向東亦通楊淑胡同。此巷原是蓮池經(jīng)北水門入護城河的排水溝,因溝水呈紫色,百姓習稱紫河套。清同治十年(1871),保定知府出資將秀水胡同的明溝改為暗溝,暗溝至貢院街和紫河套東西街,紫河套南北街仍為明溝。清光緒年間《保定府志》所附《保定府城圖》上,標明這里是一條兩頭寬、中間窄的水溝,因呈紫褐色,故以此命名。隨著時間的流逝,水溝干涸,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保定府工巡局從庫銀拿出銀兩,再加上紳商捐款,將紫河套明溝全部填平成暗溝。舊城改造之前,紫河套南端東側(cè)55號院臨街處曾有石碑,記載著施工時間,暗溝長度。各商戶、字號捐款的數(shù)額,以及捐款人的姓名、捐款日期。

民國《清苑縣志料》中紫河套位置圖

       通衢寶地

       紫河套是城隍廟街和原楊淑胡同之間一條長200米的多岔街道,東通楊淑胡同,西抵城隍廟街,北口至瑯瑚街,南達西大街,是一條不算長的南北向街道。當年通向紫河套有三條路:一是從城隍廟街路東小胡同穿行;二是從城隍廟出來進位于瑯瑚街的紫河套北口;三是從昔日西大街太和祥茶莊西側(cè)的楊淑胡同由南向西北進入紫河套南口,可以說是四通八達。王一之先生在《昔日故園》書中回憶:“從堆棧的西口出來,即是紫河套正街南端。與南口遙相對應(yīng)的北口,同樣不是露天的胡同,而也是從商家的過廳穿行的。從城隍廟經(jīng)瑯瑚街進紫河套,這是直捷的通道。舍此再往東,由楊淑胡同橫道通過,也能進入此街,但那就繞遠且要走回頭路了”。昔日紫河套住戶,家境貧寒者為多,但街鄰之間卻寬厚相處,情深誼長,還有一些熱心人組成“大了”幫,遇有紅白事,自始至終純義務(wù)擔當。誰家做“月子”(生孩子),他們主動買上一、二斤茶葉,包成一壺一包挨戶分送,各家均解囊相助。平日閑暇,這些人還聯(lián)合好喜文藝之人,在南頭小廣場演練“跑旱船”、“太平車”自娛取樂,遇到節(jié)日上街展演比試一番,非常熱鬧,成為昔日古城著名“四大花會”之一。

       文玩雅集

       清末民初,社會巨變,階層固化被打破,昔日保定府城內(nèi)的各級舊吏、顯貴幕僚紛紛隨著時代洪流的蕩滌,重新“洗牌”,有的書香傳家、醉心收藏,有的遷居外埠、變賣家產(chǎn),古城保定古玩業(yè)藉此得到空前繁榮。保定府工巡局聯(lián)合紳商看到了商機,在紫河套開辟古玩舊物市場,沿用“紫河套”地名,開啟了古城收藏文化的一段傳奇。

      河套開市后,小巷子兩側(cè)很快蓋起了多家文玩商鋪,獨立經(jīng)營;亦有大量收購挑挑“打鼓的”游商。“打鼓的”是昔日走街串巷收買故物舊貨的行商營生,類似今天收售舊物的小販。而在古城,收“值錢東西”的不打鼓,只吆喝“珠寶玉器,金銀首飾,硬木家具,名人字畫的,我買”;只購家用雜物的,則挑一副笸籮狀荊筐,手搖碗口大的帶把皮鼓(很像孩子們玩的撥浪鼓),但人們還是稱他們“打鼓的”。他們收購來的故物舊貨,有的轉(zhuǎn)手賣與古玩商、字畫店,有的則自己擺攤售賣。經(jīng)營古玩的店鋪,東家是具有一定文物專業(yè)知識技能的“行內(nèi)人”,且具有“專營店”的雛形。于是紫河套便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經(jīng)營古玩、故物舊貨的店鋪、地攤,并很快興旺起來。

      做為古物市場,紫河套主巷兩側(cè)布滿各種舊貨店鋪,這些鋪面多為一間或二間,有的店鋪裝飾講究,經(jīng)營名人字畫碑帖、銅器、瓷器、玉器等,以招徠上流賓客;有的則房屋簡陋,相互擠連,經(jīng)營銅器、鐵器、瓷器、玉器、玉飾、漆器、玻璃制品等各類古舊什物,類似于雜貨鋪。該市場也是保定府最早成立的古玩市場。由于紫河套和昔日楊淑胡同橫道相連,以至楊淑胡同也有商戶擺攤。經(jīng)營的多為舊鞋、舊帽、舊書、舊報之類。隨著紫河套古玩市場越辦越大,后來,許多商戶又擴遷到城隍廟東側(cè),延伸形成又一個舊物市場。紫河套文玩古物商圈得以呈現(xiàn)。

      民國初年,在紫河套南北主巷北口建有一段帶棚的過廳,尤似天華市場,人稱“小市兒”,里邊兩側(cè)都是古玩店、裱畫作坊,有七八家,門臉兒各個古香古色。民國時期紫河套經(jīng)營古玩字畫知名的有敬古齋、集林齋等;經(jīng)營首飾業(yè)的有云生銀樓等,以制銀首飾為業(yè);經(jīng)營木器業(yè)的有張鴻珍、王增號、劉長君3戶,他們都善于制作硬木圖章、首飾、麻將盒等;泉順永經(jīng)理楊福泉,以經(jīng)營篆刻、金石圖章著稱。王一之先生在《昔日故園》中回憶:“紫河套北口的過廳兩側(cè),是幾家收售古舊字畫兼營裱畫的店鋪。印象深的是那塊光亮厚實的紅漆裱畫大案,店的四壁懸滿山水、人物、花鳥及書法條幅。柜臺一角,還擺有各家各體的法帖出售。其中有清末名書家劉春霖的小楷字帖《蘭亭序》、《陰騭文太上感應(yīng)篇》。因為這位末科狀元和保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淵源關(guān)系,所以對其人其帖記憶較深”。老保定肖煜先生回憶:“從北口往南不遠,路西有一家舊硬木家具店,各式的硬木桌、椅、櫥、柜、條案、茶幾、高腳花盆架等,密集有序地摞于曲折的通道兩旁,直達頂棚。印象中頂棚高于一般鋪面屋頂很多。其間光線雖喑,家俱的型色澤還是看得清晰的。這些明清紫檀木器,如在今天,當會搶手,不致久滯高閣了”。……

      1912年“保定兵變”中,紫河套同樣受到洗劫,但很快得以恢復(fù)。然而頻仍的戰(zhàn)亂,給紫河套蒙上了層層陰云。1931年8月中旬,紫河套市場有眾多逃兵游勇在此銷售搶掠來的物品,貨色各式各樣,有古玩瓷器銅器、婦女妝匣用品等,甚至還有老人壽衣壽履、小孩繡花衣褲、皮貨絲綢、山珍海味等等,且各色貨品極為廉價。有古城正直之士吁請當局,制止市面公開買賣掠物,亂象才得以平息。

       據(jù)陳伯濤先生統(tǒng)計:20世紀40年代末,本街商戶:故物店:韓玉琪翰墨齋,李鳳林明華,趙書增三增,李維生敬古堂,呂復(fù)尚同義和,石仲三文古齋,王俊賢后古齋,趙玉亭瑞興永,曹德順德興永,楊福全泉順永,張漢三合公,張有才志興成,付殿卿永昌,李興旺信誠,史連波同興永,史淇振興永,石萬銘萬和永,劉文發(fā)志昌、李志章聚天書局,以及孫親仁、要洛儉、張志祥、張?zhí)m波、焦振東、付落海等店。木器店:高金鰲永利成,吉秀山吉興和,張樹林聚泰成,付有才協(xié)順。于富貴支昇首飾店,王俊范全順白鐵鋪,戚瑞亭磁器店,姚玉民裕民織布坊,劉海亭泰和堂浴池,殷福增增玉興,田國恩瑞昶自行車鋪。

紫河套舊影

       名人眷顧

       紫河套古物市場曾頗受保定乃至全國各界人士的青睞。王一之先生在《昔日故園》中回憶:“就我所知的1930年代,大致說來,除估衣一類多在城隍廟外,其他諸如木器、銅器、鐵器、瓷器、玉器、玉飾、漆器、玻璃制品等各類古舊什物都在這個市場的經(jīng)營范圍之內(nèi)。單以瓷器為例,就有各式茶具、酒具、食具、花瓶、撣瓶、帽筒、福祿壽三星神像及多種瓷質(zhì)古玩。銅器則有五供(香爐、蠟扦等)、佛像、墨盒、筆架、鎮(zhèn)紙、火鍋、鎖鑰、古錢幣等。其中當不乏具有文物價值的精品乃至珍品。那些臺鏡、梳妝鏡、清裝美人畫掛鏡多為清代及民初之物,頗具時代特征。至于那些懷表、茶鏡、鼻煙壺、水煙袋、繡花扇套、檳榔荷包、蟈蟈葫蘆、蛐蛐罐兒等等雜項就難以一一記述了”。往日紫河套古舊市場,大凡舊物可以說無所不有。

      民國年間,曹錕、吳佩孚、王占元、張學良、孫連仲、商震等都曾在紫河套出手購買字畫文玩。全國各地的文人雅士、駐保高校的教授師生亦是紫河套的“常客”,屢有收獲,驚喜不已。直系軍閥曹錕1924年后曾短期閑居保定,他時往紫河套舊物市場選購書畫古董。張學良將軍也曾在紫河套購得中意的字畫。20世紀50年代,作家梁斌常來這里搜尋古籍。紫河套路南有一家邢記表鋪,店內(nèi)櫥柜陳列各式新、舊鐘表,一些外國名牌尤其顯眼。該店追求時尚,國內(nèi)剛出現(xiàn)游泳表時,就奔赴廣州進來貨,門市著實火爆了一陣,連時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孫連仲也來選購名表。

      1949年3月24日中午,毛主席等中央首長北進路過保定城,飯后,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聽取了區(qū)委書記林鐵。軍管會主任兼軍區(qū)司令員孫毅的匯報,一直持續(xù)到下午3點。而此間,江青、康生等人乘空閑前往保定紫河套古玩市場。

      1955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尚小云來保定演出。閑暇時去紫河套,以一元錢淘得一鼻煙壺,愛不釋手,喜不自勝。……有所追求的文人雅士,崇尚風雅的軍政名人,保定古城的商賈百姓,都可在此地獵獲稱心如意的古玩雅器,淘到雅俗共賞的實用舊物。

      紫河套舊物市場自清末民初到解放初期,是保定歷史上一處文化濃郁的場所。建國后,以劉秀臣為代表的開明人士,將家藏文物、書畫等古玩珍品,全部捐獻給了河北省博物館、蓮池書院博物館等國家博物館,為中華文化的續(xù)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城市建設(shè)的發(fā)展,上世紀50年代末,紫河套市場停辦,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紫河套小區(qū)、街名仍在,舊街址只保留了一小段,默默地向人們述說著這里往日的情景、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