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腔——傳承百年的地方腔調(diào)

來源:
藝網(wǎng)資訊
發(fā)布時間:
2022-11-22 20:21:02
分享至:

摘要:哈哈腔——傳承百年的地方腔調(diào)

       “苗梅我本是女釵裙,我年長二九十八歲……”在婉轉(zhuǎn)悠揚的腔調(diào)中,清苑哈哈腔經(jīng)典劇目《王小打鳥》開始了。


 
哈哈腔傳統(tǒng)戲《影誤重圓》
 
        哈哈腔是產(chǎn)生于河北省民間的地方劇種,是由冀東南和魯西北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弦索小曲演變而形成的。在明代的時候,哈哈腔已在河北滄州地區(qū)各縣流行了。據(jù)《滄縣縣志》記載,哈哈腔發(fā)源于鹽山、慶云……到了清代乾隆期間,又進一步流傳到了河北保定地區(qū)各縣農(nóng)村。
 
       由于哈哈腔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歷代都出現(xiàn)過一些為廣大群眾稱道的藝人,如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常老進、七十兒、?;焙?ldquo;梆子老響”;同治、光緒年間的馬老合(南瓜旦)、孫芝蘭、徐清文;民國以來的郭立冬、郝玉春、雷振躍、張雪明、全運西(鐵蟈蟈)等。新中國成立以來,也先后涌現(xiàn)出不少優(yōu)秀演員,如王壽田、秦振國、蔡志英、商煥文、鐘愛珍、唐榮仙、劉喜榮、宋艷玲等。
 

 
哈哈腔《審子辨奸》劇照
 
       在流傳過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語言特點和民間藝術(shù)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shù)風格和音樂特點的東、中、西三路。東路流行于山東省的無棣、樂陵、寧津一帶;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滄州、衡水地區(qū);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區(qū)和麻坊的部分地區(qū)。
 
       清苑哈哈腔屬西路哈哈腔。演奏樂器以“拙笙、巧弦、浪蕩笛”三大件為主,西路的笛子尤其突出,富于民間吹打樂的特點。其最富特色的托腔手法,是吸收民間吹歌藝術(shù)的音型化伴奏,俗稱“小抬杠”。
 
 
       清苑哈哈腔的唱腔,汲取提煉自當?shù)厝嗣褙S富的生活,語言通俗易懂、清新健朗,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個門類,各門類均有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
 
       哈哈腔的表演手段豐富,既能表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生活,亦能表演俚俗紛爭的故事,各行當都有著自己的表演特點。文小生儒氣十足,文雅瀟灑,相貌端莊;而武小生英俊威武、年少氣盛;窮生則弓身、抱肩,步履趔趄,一副可憐相。再比如旦角,青衣的表演沉穩(wěn)莊重,行不露足,笑不露齒;花旦的表演則動作輕快,手腳利落,機靈活潑,性格外向,喜怒形于色。哈哈腔的服裝和京劇、河北梆子、評劇相同。
 
 
        哈哈腔以唱見長,敘述性、說唱性較強。據(jù)了解,目前哈哈腔傳統(tǒng)劇目有一百余種,以喜劇風格見長,代表性劇目有《王小打鳥》《三拜花堂》《雙燈記》《李香蓮賣畫》《金鎖記》《女中魁》《賣水》《楊二舍化緣》《唐知縣審誥命》等,另外還有《小過年》《拴娃娃》《摔紡車》等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以及《全忠孝》《烏玉帶》等從梆子移植的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