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保定府西大街驛站、民信局和郵政

來源:
藝網(wǎng)資訊
發(fā)布時間:
2022-10-27 19:59:13
分享至:

摘要:昔日保定府西大街驛站、民信局和郵政

昔日保定府西大街驛站、民信局和郵政
作者:吳蔚 楊蕾 文/圖   編輯:蘇若楠


 
       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的《保定府志》所附《保定府城圖》上注明“府馬號”
 
 
清代保定設金臺驛,地址在西關金臺驛街圖片
 
        保定在歷史上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歸屬,從保塞到保州,中間還有一段時間曾用名——金臺頓。“金臺”二字取自于戰(zhàn)國時期,以今天保定區(qū)域為統(tǒng)治中心的燕昭王,立志中興,采納大夫郭隗的建議,筑黃金臺以表招賢納士之誠心,“頓”即館舍。那時的文書信件傳遞全靠騎馬奔馳于驛站之間,因此官驛是各地必設的官辦郵遞兼接待過往官員吃飯住宿的場所。金臺頓設驛丞,專做迎來送往的事情。因保定自宋以來一直是路、府、省的治所,故稱“大驛”。當時城內(nèi)撒珠胡同的前身殺豬胡同一帶是專為金臺頓驛站提供肉食的宰殺場,可以想見平時驛館往來的官員是很多的。
使金臺頓載于史冊的是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率軍北伐遼國,打了一場“高粱河之戰(zhàn)”,攻而不勝,一去一回曾兩次在金臺頓住宿,去時雄心勃勃,回時狼狽不堪,是騎著小毛驢逃回金臺頓的。從此金臺頓由一個驛站名成為一個城市名,見于不少史書之中。
 
       北宋建隆年間(960一981年)在保塞城內(nèi)(今保定城區(qū)管驛街小學)建立郵驛機構金臺頓館驛,昔日的管驛街名由此演化而來。元朝保定館驛金臺頓置稱金臺驛。北宋建立初期,宋遼雙方對峙,保定區(qū)域為兩方的邊防和前沿。宋朝時的金臺頓到了金元以后被稱為金臺驛,由于存在時間短,又很快改稱保州。
 
        到了元朝,由于疆域遼闊,發(fā)展交通,強化了驛站制度,這也成為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這時的驛站也叫站赤,實際上站赤是蒙古語驛站的譯音。元朝郵驛機構以路(州、府)為樞紐而設置。在今保定地區(qū)境內(nèi)設置的郵驛組織有15處,其中包含金臺驛(原金臺頓)等。
 
       明代開通通往國內(nèi)各地的驛站,設立了遞運所,這些獨立于驛站專門從事貨物運輸?shù)慕M織,主要任務是預付國家的軍需、貢賦和賞賜之物。明代的保定驛站(指干線驛站)設置有金臺驛、清苑驛等。
 
       明代州、縣的驛站設驛丞,主管驛站事物,驛丞由吏部任免,并規(guī)定考核俸銀標準。據(jù)《中國古代郵驛史》記載:“明代萬歷初年,直隸保定的驛丞俸銀22兩”,可見當時保定驛站地位之重要。明代的急遞鋪,基本上沿襲舊制。據(jù)載,明永樂年間,當時今保定區(qū)域有驛鋪168個。急遞鋪每10里一置,每鋪設鋪司一人,鋪兵5至10人,鋪兵每名年支銀6兩。各州、縣設總鋪長,專職巡視考查各鋪。明代郵驛法令規(guī)定:普通文書一晝夜行300里,軍機急件一晝夜行600里,若有延誤、損失或私拆者,從重治罪。
 
       清順治帝入關后建都于北京,驛站在全國仍然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驛站分驛、站、鋪三部分。驛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的組織,為軍事系統(tǒng)所專用。鋪由地方廳、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驛站基本上是沿襲明代驛站設置,不受行政區(qū)劃的限制,而是根據(jù)交通狀況而定。鋪遞用以傳遞州縣往來公文。
 
       驛站使用的憑證是“勘合”和“火牌”。凡需向驛站索要車、馬、人夫運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郵符”,官府使用時憑“勘合”,兵部使用時憑“火牌”。使用郵符有極為嚴格的規(guī)定,對過境有特定任務的派兵保護。馬遞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驛站的接遞,如果要從外到達京城或者外部之間相互傳遞的,就要填寫連排單。公文限“馬上飛遞”的需要日行300里,緊急公文則標明400里或者500里、600里,按要求時限送到,但不得濫填這種字樣。驛站管理至清代已臻于完善,在法律中都有明文規(guī)定,并且管理極嚴,驛站驛長和驛卒都負有責任,稍有差錯,違反規(guī)定,要受到嚴厲的處置。
 
       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民國初期,保定為直隸總督與督軍署所在地,是京畿重鎮(zhèn)。清代郵驛網(wǎng)路以京師皇華驛為中心向全國輻射,加之各縣驛鋪和驛站相連形成縱橫交錯的郵驛通信網(wǎng)路。
 
       據(jù)記載,保定金臺驛(宋代置稱金臺頓,明代始稱金臺驛)清代初設驛馬120匹,工料用銀6800兩。雍正年間有驛馬120匹,驢13頭,馬夫55名,獸醫(yī)一名,杠轎等夫197名,驛書一名,驛皂28名,共有夫役232名,年耗銀10696兩5錢(《畿輔通志》47卷)。清同治年間,“金臺驛,額設驛馬120匹、驢13頭,額設馬夫55名。獸醫(yī)1名、抄牌手1名、看差回馬5名、執(zhí)事夫26名、棚轎夫100名、接遞皂隸70名、傳報撥馬夫9名、遞送公文馬夫8名、抄牌書手一名、買辦夫一名、柴水燒火夫10名,倉夫兩名、廚夫3名”(《畿輔通志》)。光緒年間,金臺驛遷至“西關外南廂路西”(《清苑縣志》),即今金臺驛街。
 
        驛站的官方大號(總督部院馬號)在縣署西(今保定商場地帶),清代此地為保定府總驛站馬號。該處在明代便為保定府總驛站養(yǎng)馬的地方,到清代,保定為直隸省治所,直隸總督署駐地,官僚甚多,其時,不僅官員多以騎馬代步,官方公文亦有從保定府馬號發(fā)出。
 
       昔日保定府西大街的民信和郵政
 
 
 建國后西大街郵電支局
 
       昔日的古城保定驛站是專供官府使用的通信組織,民間通信則依靠便人捎帶或?qū)H诉f送。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逐步演進,民間通信需求逐步增長,繼而在明代,保定城內(nèi)民信局應時而起,成為商辦的民間通信組織,與驛遞同時并存。
 
  昔日直隸保定民信局
 
  據(jù)記載,清乾隆年間,保定創(chuàng)辦了廣泰民信局,地處大金線胡同西段路南,為京津民信總局的分局。臨街西式拱券門,門額題有名匾。門前高懸招牌,列有投送范圍、地點等,以示招攬。廣泰民信局在光緒年間國內(nèi)有記載的12所民信局中規(guī)模最大,其業(yè)務包括普通信業(yè)(書信、契證、包裹、匯兌等),代派報紙,兼營運送業(yè)、銀行業(yè)、商業(yè)等雜業(yè),傳送方式以鐵路為主,經(jīng)營方便快捷,收寄送遞,派專人到商戶住戶辦理,當時津保信件12小時內(nèi)可到達。
 
 
民國初期廣泰民信局舊址,位于大金線胡同。
 
  昔日直隸保定郵政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保定創(chuàng)辦大清郵政,為取締傳統(tǒng)郵驛制度創(chuàng)造了條件。天華市場原址是一座倒坐關帝廟,清光緒二十五年,北京郵政總局派鄧維藩來保創(chuàng)辦了保定郵局,不久便在這里建起了西大街支局。
 
 
清末保定郵政局舊址,位于唐家胡同。
 
  1901年3月1日,駐保德國侵略軍某軍官(或士兵)由保定郵政局發(fā)出一張德國軍郵明信片,貼有兩枚清代蟠龍郵票,蓋有中英文保定郵局郵戳,背面有書寫的德國文字和郵寄者(或他人)手繪圖畫。德文書寫的是,“親愛的瓦爾特,請將明信片傳給有關的熟人,衷心地問候。”手繪圖畫內(nèi)容或許是其親力親為,抑或是其所見所聞的真實事件:一個中國人,雙手在兩膝后被交叉捆在一起,兩膝和兩臂中間插著一根棍子,四肢別得死死地,還把頭上的長辮子拴在了一個巨大的石鎖上。畫面上還有一個外國入侵者,穿軍服,蹬馬靴,挎腰刀,叉著馬步,揮動著竹枝狠命地抽打中國百姓。明信片右下角的德文寫的是“竹枝抽打”,成為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證。
 
  1905年12月23日,保定府高等農(nóng)業(yè)學堂創(chuàng)辦《北直農(nóng)話報》。該報以“振興農(nóng)業(yè),開通民智”為宗旨,所設主要欄目有:社說、選錄、談叢、小說、紀事、調(diào)查、來稿等,并按農(nóng)學專業(yè)辟有肥料、蠶學、土壤、森林、畜產(chǎn)、作物、農(nóng)藝化學、農(nóng)產(chǎn)制造、氣象、園藝、植物病理、病蟲、格致、博物、算學等欄目。該報每冊50頁,年出20冊,定價每年全份大洋一元八角,半年大洋一元,不零售。已通郵政之處,酌加郵資后予以郵寄。這表明20世紀初的保定已有了近代報刊的郵寄業(yè)務。
 
 
            民國初期至新中國建立初期保定郵政局舊址,位于秀水胡同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5月19日,保定城內(nèi)開辦快遞信函業(yè)務,保定區(qū)域驛站逐漸廢止,至此,沿襲幾千年的郵驛制度被近代郵政制度所代替。民國年間至20世紀50年代初,保定郵政局曾設于秀水胡同,沿街7間,高立于臺階之上的中西合壁式平房,白帆布遮陽的洋式門窗,很氣派。門口兩側長年有幾位代寫書信的桌攤,人們俗稱此處為“信局子”。
 
  1925年10月,直隸省督辦查禁思想進步的報章雜志等印刷品,要求不得販賣和郵寄,然而,革命之火靠著便捷的郵遞已成燎原之勢。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保定郵局開始開辦代訂報刊和郵寄業(yè)務。1934年,西大街周邊的廣泰等民信局被封閉。
 
  民國年間的郵政局也寄送藥品等貴重物品。1936年,西大街中外制藥局的劉濟州去世,由其長子劉蘭亭繼任,聘請劉玉魁當經(jīng)理。劉玉魁原是河北醫(yī)學院司藥,該人具有經(jīng)營西藥的業(yè)務專長。劉玉魁主持業(yè)務后,營業(yè)即飛速發(fā)展,從業(yè)人員發(fā)展到19人。營業(yè)室上下6間,庫房8間,廚房2間。企業(yè)已初具規(guī)模,貨源充足,直接由上海、廣州、天津、北京等批發(fā)戶和生產(chǎn)廠家進貨,該店也生產(chǎn)部分藥品,每天均從西大街郵局及火車站收發(fā)藥品。
 
 
1919年至1958年,保定電報局、電話局、電信局、郵電局舊址,位于西大街
 
  1949年9月,中共河北省委機關報《河北日報》發(fā)行科人員并入新建的保定郵政局,報紙交以西大街郵政局為中心的城內(nèi)各個郵局投遞發(fā)行。1950年,保定郵政局遷至西大街,與電話局合并,稱郵電局。同年,根據(jù)1949年11月郵電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決定,報刊發(fā)行成為郵政主要業(yè)務之一,實行“郵發(fā)合一”,報刊的收訂、運送、投遞統(tǒng)交郵局辦理,形成了報刊由郵電局發(fā)行的一統(tǒng)格局。西大街上的老郵電局是保定市最早的郵局之一,有著近百年歷史,成為老保定抹不去的記憶。